首页
搜索 搜索
当前位置:首页 > 热点关注

2023年中国零售百货行业发展趋势分析|环球热门

2023-06-13 14:41:39 中研网

零售百货行业市场前景怎么样?疫情期间,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加速向线上转移,各大超市也顺势深化拓展线上业务,积极开展线上购物、直播带货、社区拼团等服务,多个企业线上业务迎来爆发式增长。技术的兴起改变了超市零售业务开展的方式。线下实体超市采用各类科技应用,增强消费者的购物体验,同时获得消费信息数据。数据统计显示,85.4%的企业开展了线上业务。目前开展线上业务的企业大体分为两类,一类是以前不具备开展线上业务的能力,疫情期间临时搭建的线上平台,其应用相对较浅。另一类是在疫情爆发前已具备线上业务能力,疫情期间发挥出巨大价值。

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和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的联合调查显示,2022年受访企业中,85.9%的企业销售额下降;其中,下降幅度在10%以内的占26.3%,下降幅度在10%-20%的企业占31.3%,下降幅度超过20%企业占28.3%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据中研产业研究院《2022-2026年中国零售百货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》分析:

零售百货行业市场深度分析

企业的盈利情况也不乐观,调查显示,2022年86.6%的受访企业净利润同比下降。下降幅度在10%以内的企业占比27.8%,下降幅度在10%-20%之间的占比15.5%,下降幅度超过20%的占比为43.3%,其中有32%的企业下降幅度超过30%。

2022开年,实体零售依旧很难,据商业不完全统计,1-2月国内有23家门店宣布闭店,其中不乏SM百货、家乐福、盒马鲜生等知名品牌。关闭的门店,从业态来看,超市业态有18家,百货业态有4家,购物中心1家。从地区来看,华东地区最多,有9家门店;其次,西南地区6家,华南4家;再次,华中、华北地区各2家。百货行业有4家门店宣布闭店。其中,SM百货天津店、新世界百货成都店因“经营战略调整”而关闭门店;远东百货大都会店、广州东百花地湾百货两家,则是在租赁到期后选择关闭门店。

尽管百货零售业的买手制进展缓慢,但近年偏高端商品的买手制有所突破,主要表现为高端品牌、设计师品牌的自营买手制探索上,取得了积极进展。

2023年,北京华联集团旗下新开业的DT51,聚焦高端家庭社区消费,每层都设置了大面积的DT SELECT多品牌集合店,汇聚了众多国际名品和设计师品牌。位于商场二层的DT SELECT FASHION主要是精品设计师集合店,位于商场三层的是现代时尚及女鞋集合店, 在商场四层的DT SELECT MOM&ME集合店,从家具、玩具、母婴用品到服装,也完全区别于市面上其他的亲子用品店。自营买手店面积占据了整个项目近半比例,从全球采购时尚前沿的设计单品,集聚国际高级男女装、独立设计师作品、精致鞋履、品味珠宝、趣味配件、家居饰品等,保障品质,差异化发展。

银泰西有于2021年收购了ICON&STORIES商标及其他资产;2022年,北京多家ICON集合店更名为西有全球好店。ICON曾是北京小有名气的买手集合店连锁品牌,进驻多个核心商圈,主打欧美国家小众设计师品牌。买手集合店是自采自营的重要方式,此次收购,是百货店加码买手集合店的体现。自营可以提高品牌差异化,提升利润空间,减少对品牌商的依赖,因此一直是百货业改善业绩的主要努力方向。多家百货公司都在培育自己的买手集合店,也不乏通过资本进行收购的案例。

调研数据发现,  从内部看则存在差异化、体验化和商品力三大变革因素:首先,近几年经营业绩突出的企业,都是在差异化上做足了文章,如SKP、杭州大厦、银泰百货等。中国的人口红利在消减,但结构性红利仍然突出,做好品牌定位是卓越运营的重要前提。其次,线下商业既要体现线下互动和现场服务的优势,又要充分利用数据化手段,延伸服务时间和空间,以卓越体验吸引、留住顾客。最后,百货企业通过包括商场定位、品牌组合、商品价格、商品服务等的全面提升,将让顾客感觉到物有所值,更有心理的满足,也会增添百货业态的新魅力。

2023年中国零售百货行业发展趋势预测

随着产能过剩,同质化竞争加剧以及流量红利的结束,未来无论是电商还是实体门店,都需要相互结合、打通线上线下,把卖货赚差价变成卖解决方案。就像盒马生鲜一样,下线有体验店、线上有APP,消费者能够到店购买生鲜,也可在线上下单配送到家。同时,消费者也能在盒马的体验店,购买产品以后由专业厨师烹饪。在上述几种购物场景中,最终的目的都是在根据用户的提供美食的解决方案。简单来说就是客户需要什么,新的零售模式就提供什么,从而满足消费者真正的需求。在此基础上,盒马并通过APP与用户建立连接,挖掘用户的大数据,根据用户需求,做订单式采购、精准化营销,提升效率。

当前各个行业及省市都在抓紧制定转型升级战略,零售百货行业也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,培育和健全企业创新机制。同时,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,提升创新能力,重点突破制约产业价值链提升的关键环节,加快发展研发、设计、标准、物流、营销等生产性服务环节,促进生产服务化和服务知识化。同时,通过“创造性破坏”,建立新的技术和生产体系,以生产效率的提升抵消、对冲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。

另外,百货零售企业的数字化,一度主要围绕引流和增加销售等前端业务方面进行,内部管理停留在信息化阶段。随着前端业务的数字化逐渐遇到瓶颈,一些企业开始向内部要求效率,通过强化内部的数字化管理协同,打通堵点,实现降本增效。

例如,重庆百货对其财务体系进行的数字化改造。信息化下的零售财务,注重结果,手工操作较多,层层管理实效慢;数字化改造向闭环式数据驱动,关注过程,同时使用更多的科技工具,进行实时管理,结果也实时呈现。实现财务共享服务到共享管理,从传统的会计核算、资金收付、发票税务到穿透式管理、“过程数据”驱动、业财系统联动,实现零售企业的业务、财务、管理一体化,更加紧密连接管理体系与业务体系。利用财务共享更为丰富的手段,将管理体系的管理逻辑向业务前端扩展,在业务体系中更为高效执行,如合同管理、应收应付管理。利用财务共享对全程的管理与监控,为管理体系带来除业务结果以外,更多紧密联系业务的财务过程数据,如收付款过程、风险评估、合同履行、发票情况等,有利于帮助管理的分析与改进。

想要了解更多零售百货行业详情,请查阅《2022-2026年中国零售百货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》。本报告对国内外零售百货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透彻地分析,对我国行业市场情况、技术现状、供需形势作了详尽研究,重点分析了国内外重点企业、行业发展趋势以及行业投资情况,报告还对零售百货下游行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,是零售百货及相关企业、投资部门、研究机构准确了解目前中国市场发展动态,把握零售百货行业发展方向。